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(通用9篇)
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(通用9篇)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、能借助拼音读准9个生字:倒、处、找、浅、淡、发、所、静、交”,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“处、找、浅、淡”。 2、朗读课文,不加字、不漏字、不改字,按标点停顿。背诵课文。了解作者所描绘的“绿”。 3、感受作者对“绿”色的赞美,对春天的讴歌。 教学重难点 1.识记本课9个生字。 2.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,说说“所有的绿集中起来”的情景,做到声音响亮,态度大方,表达清楚。 教学媒体图片、各种绿色的卡片、生字卡片、田字格黑板、录音机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,圈出生字。 教学流程 一、激发兴趣,揭示课题 1、谈话导入:(手持春天图)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,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?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? 2、师小结: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,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欣悦目。绿是春天的象征,还是希望的象征。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《绿》,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! 3、板书课题:7、绿 4、全班齐读课题。 二、初读课文,学习生字 1、自由轻声读课文,借助拼音读准生字,读通句子。 2、指名分小节读课文。 教学生字:倒、处、找、浅、淡、发、所、静、交 (1)在小组中自学生字: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,再说说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? (2)抽读生字字音。 (4)出示“淡、浅” ①通过观察,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之处? ②书空“浅”的右半部分。 ③说说它们的.的反义词?(淡——浓浅——深) (5)出示“处” ①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?(外) ②让学生自编顺口溜:如“外”伸长手臂“处处处”。 三、诵读课文,感悟体会 1、听着录音(最好配有音乐)轻声朗读全文,边读边思: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 出了哪些绿色? 2、板: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(同时贴出色卡) 3、感受绿的多:是不是只有这些“绿”?你还知道有哪些绿?(了解省略号的作用) 4、出示第一小节:难怪作者说(出示第一段),自己轻声读读。指名读。全班齐读。 5、感受绿的美:这各种各样的绿,却绿得发亮,绿得出奇?知道“出奇“是什么意思吗? 6、齐读第一、二小节。 7、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,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?读读课文三、四、五小节。 (1)轻声地、自由读三、四、五小节。 (2)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,挑选你最喜欢一节再仔细读读。 随机:第三小节: (1)出示文中插图和说话练习。 说一说: 风中的是绿色。 雨中的是绿色。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。 (学生看图,挑选其中一个交流) (2)指名读,全班读。 第四节: (1)出示文中插图,帮助学生理解。 (2)指名读,男女生对读。 第五节: (1)出示说话练习。 说一说: 一阵风吹来,小草,柳条,树枝,。 (2)指读,师范读,全班读。 8、全文朗读。 四、拓展运用,指导写字 1、拓展运用:春天,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,充满了绿色,你见过“所有”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? 2、学生交流,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,校园里。 公园里。 田野里。 3、试背课文。 4、指导写字。 (1)做写字准备(手指操、写字歌) (2)观“到、刮、浅、淡”4个字。 (3)注意共同点:左右结构:“到、刮”左宽右窄,“浅、淡”左窄右宽。 (4)学生书写,教师巡视。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本课是艾青的一首诗,内容抽象,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。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,创设了多次语言实践的机会。例如:让学生说说风中、雨中以及阳光下什么是绿的,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风是绿的,雨是绿的,阳光也是绿的;说说春天到了,校园里、公园里、田野里的美丽景色……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,运用文中的语言和平时积累的词句进行表达。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.会认2个汉字,会写4个生字。 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 3.体会联想、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。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。 教学重难点 掌握联想、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运用;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。 教学课时: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、新课导入 1.同学们自由发言,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理由。 2.教师多媒体展示:大千世界,五彩缤纷。有人喜欢红色,因为它浓烈热情;有人喜欢蓝色,因为它宁静致远;还有人喜欢绿色,因为它充满了生机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《绿》。 二、检查预习情况,学习生字词 1.指名说对作者艾青的介绍,教师相机补充。(见达标检测第2题) 2.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,通过查工具书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,正字、正音。 3.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,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。 4.出示易混字,提醒学生注意区别。多音字:倒:dǎodào 5.出示重点词语,让学生巩固练习。 交叉: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。文中指各种绿互相穿过。 重叠:一层层堆叠。文中指各种绿色叠加在一起。 三、出示学习要求,整体感知课文 1.自由读课文,说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。 2.读诗歌,说说各小节的内容。 第一节:写眼前铺满绿色。第二节:写绿色的丰富,深浅浓淡。 第三节: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。第四节:写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。 第五节:写绿色在风中飘动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、复习导入 1.听写词语。 2.上节课,我们整体了解了诗人艾青通过描写绿色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。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,感受诗人写出了一个怎样的“绿”。 二、互动课堂,感受诗歌的美 1.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一节,感受绿的整体美。 (1)“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,到处是绿的……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(比喻) (2)“到处是绿的”,你能说说“到处”是哪些地方吗,至少写两处。(河畔是绿的;田野是绿的;山坡是绿的'……) 2.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节,感受绿色的丰富。 (1)说说文中的绿色有几种,省略号表示省略了什么。 (2)学生自主思考:为什么会有“绿得发黑、绿得出奇”这样的感受?怎样的绿是“绿得发黑”,怎样的绿是“绿得出奇”?(作者满眼满心被绿充斥,被眼前的绿所震撼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感受。) (3)朗读本节诗,语气可以稍微平淡一点,语速放慢,“绿得发黑”重读、语速稍快,“绿得出奇”语速放慢,表现作者惊讶、难以置信的情感。 3.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三节,感受“到处是绿”。 (1)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到处是绿? (2)生讨论:为什么说“风、雨、水、阳光”也是绿的?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? (3)你能说出本节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好处吗?(排比) (4)仿照诗歌的第三节写几句话。 4.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四节,感受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。 (1)本节哪些词语写出了绿的聚集重叠的形态?你能体会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吗? (“集中、挤、重叠、交叉”几个动词,生动地写出了“绿”的动态美。) (2)朗读本节诗,语速放慢,声调上扬,“所有”要重读,“集中”“挤”“重叠”“交叉”几个动词要重读、慢读,读出“绿”的动态美。 5.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五节,感受绿色在风中飘动。 (1)本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(比喻) (2)体会为何所有的“绿”会按着节拍飘动? 生讨论后明确:这句话写出了绿的摇曳、绿的美幻、绿的闻风而动,乃至绿的生命。“绿色”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! (3)指导朗读,读出节奏美。 三、对比阅读,明确主旨 1.学生自读阅读链接《西湖漫笔》,说说选段是如何表现绿的。(作者通过写道旁、飞来峰上、峰下小径等处不同的“绿意”来体现雨中灵隐多彩的“绿”。) 2.思考:艾青写的《绿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? (绿是自然的颜色,是希望,是快乐。因为诗人心中充满了绿色,诗人或是在感激或是在怀念或是在憧憬,诗人将万物都想象成了绿色,表达了诗人对绿色的礼赞和热爱,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。) 教学板书 绿到处是绿——总写 丰富的绿 自然空间的绿 重叠、交叉的绿 飘动的绿分写对春天的热爱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来感知诗歌的内容,领悟诗歌的美。通过对每节诗的内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,以及对朗读的指导,感受自然界的绿色美。最后通过课本阅读链接中宗璞笔下的《西湖漫谈》与艾青笔下的《绿》对比阅读,将这首诗的主题进行深入总结,并让学生积累自己知道的写植物的诗句,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。学生总体掌握较好,只是在理解宗璞笔下的《西湖漫谈》时,把握有一定难度,若在教学课件中加入《西湖漫谈》的整篇课文,帮助学生理解,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。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3教学目的: 1、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、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,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。 2、学习本文剪裁得当、结构精巧、写景传神、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,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。 教学重点: 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,培养审美能力。 教学方法: 教师导读、学生讨论。 教学设想: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,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,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,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“惊诧”提供别致的衬托物。这样,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。为此,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,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。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,引导学生品味课文,并辅之以点拨,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,领略自然美、艺术美和语言美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(一)引入、 问: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,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。握课文入手,教明确:瀑布在襟袖之间;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。给学生进入文本 (二)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。 1、1、问:“瀑布在襟袖之间;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” 一句,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? 明确:(1)从写开始“追捉”过渡到写步步“追捉”;(2)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,在于衬托美的令人“惊诧”的梅雨潭的的作用,交给解绿。读、理解文本的 2、问: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?钥匙 明确:在“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”前,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“追捉”,而在这之后,写的则是“步步追捉”;从整体,而涟漪,而水光,而水色,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,与之款款交谈,“拍着她”、“抚摩她”、“吻着她”,送她一个“芳名”。 3、问: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? 明确:所谓“衬托”,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,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。就本文来说,作者讴歌赞美的`绿是梅雨潭,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“梅雨潭的绿”,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“令人惊诧”。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。 4、朗读第二段,问: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?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? 明确:美。美在梅雨亭,美在梅雨瀑的水花。 5、问:对于这些美的事物,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?体会、感受明确:写梅雨亭,用“苍鹰”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,作者对美的 用“踞”、“展”、“浮”等动词,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,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。写水花,不说溅、不说落、不说飘,感受文学作品而说“送”,说“钻”,即写出了水花的细、轻、冷、滑的质感,所描绘的美。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,有灵性,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。 6、朗读第三自然段。 7、问:对梅雨潭的绿,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? 明确:比喻:“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”;“她松松……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”;“她滑滑……像明油”;“宛然……碧玉”。表表现手法。现了绿的光洁、明净、透明、润泽。 拟人:“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”;“我用手拍着你,抚摩着你”。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4一、教学目标: 1知识目标:反复诵读,理解、积累字词。 2能力目标:学习“移步换景”的写景方法。 3情感目标: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,提高语言鉴赏能力。 教学重点、难点 1、重点:品读课文理解,积累字词。 2、难点: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。 二、课前预习作业(1):课前反复诵读,积累字词 踞(jù)在薄(bó)阴几绺(liǔ)穹(qióng)门 棱(léng)角尘滓(zǐ)皱缬(xié)什刹(shíchà) 挹(yì)掬(jū)你入口明眸善睐(móu)(lài) 2)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“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”,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,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,到了第三段,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? 三、导学过程 1、检查预习情况,点评。 2展示目标。 3作者简介:朱自清,原名朱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江苏扬州人。现代著名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,其散文以朴素缜密,清隽沉郁,语言洗练,文笔清丽著称,极富真情实感。代表作品有散文集《背影》《欧游杂记》,诗文集《踪迹》。 4自学过程:根据朗读要求,朗读课文,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,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,并个别展示,由学生互相点评。 5合作探究:整体感知课文,思考下列问题(跳读课文,思考问题,找出线索,理清文章思路,体会作者感情。) (1)看景就要有观察点,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,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,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? (2)写景也要有顺序,有的按时间顺序,有的按空间顺序。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`?它的线索是什么?采用的什么写法? (3)第一、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?结构上有什么特点? (4)看景就要有观察点,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,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,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? (5)写景也要有顺序,有的按时间顺序,有的按空间顺序。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?它的线索是什么?采用的什么写法? (6)第一、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?结构上有什么特点? 四、小结本课时内容(学生展示) 五、当堂检测 1、给下列生字注音 踞()在薄()阴几绺()穹()门 棱()角尘滓()皱缬()什刹() 挹()掬()你入口明眸善睐()() 2、作者简介:朱自清,原名,字,号,江苏扬州人。现代著名,其散文以朴素缜密,清隽沉郁,语言洗练,文笔清丽著称,极富真情实感。代表作品有散文集《》、《》,诗文集《》。 3、在横线上填上动词,并且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。 1)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着我们;我们开始她那离合的神光了。着草,着乱石,小心身下去,又过了一个石穹门,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。 2)“我用手着你,着你,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。我又你入口,便是着她了。我你一个名字,我从此叫你‘女儿绿’,好么?” 六、课后作业: 背诵课文第三段,体会修辞 七、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5教学目标: 1、认识本课5个生字。 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 3、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西湖的“绿”的特点,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。 4、感受学校的绿,说一说。 教学重难点: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“绿”,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。 教学准备: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,如风光图片,文字说明。 1、导入——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,知道这是哪么?去年冬天,老师有幸去了称为“人间天堂”的美丽城市---杭州。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,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? “置身西湖,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。虽然是冬季,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,绿意盈眼。两岸更是万枝婀娜,暗香浮动。站在西子湖畔,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,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,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。” 其实,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,古往今来,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,例如苏东坡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,欧阳修的《画船载酒西湖好》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。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,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,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。(板书:西湖的“绿”) 2、初读——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,大家自由朗读课文,注意读准生字读音,读完告诉老师:你知道了什么? 师:大家很会读书,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,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? 生答师板书(灵隐——苏堤——花港) 过渡:正如作者所说,黄龙洞绿得幽,屏风山绿得野,九曲十八涧绿得闲。灵隐、苏堤、花港的“绿”也各有各的风采,各有各的韵味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--5自然段,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? 3、画句——体会绿。 师: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,竟用了20多个绿字,而且毫不重复,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!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?为什么?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,体会一下。 4、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。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: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,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,谈谈你的感受。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。(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,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)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: (1)灵隐 重点句子 a.雨中去访灵隐,一下车,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。 b.道旁古木参天,苍翠欲滴,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。(板书,树木,苍翠欲滴) c.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,有的绿得发黑,深极了,浓极了;有的绿得发蓝,浅极了,亮极了。 d.峰下蜿蜒的小径,布满青苔,直绿到了石头缝里。 e.亭旁溪水琤瑽,说是溪水,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,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,流得急了,水花飞溅,如飞珠滚玉一般,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。 灵隐寺之游,烟雨迷蒙,绿意悠悠,令人心动,令人回味,那么其他景点的.绿又有什么特点呢?谁来接着汇报? (2)苏堤 重点句子 a.走着走着,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,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,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,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。 b.走近看时,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,那样鲜嫩,那样可爱,使得绿阴阴的苏堤,更加绿了几分(相机板书青苔,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) c.有的青苔,形状也有趣,如耕牛,如牧人,如树木,如云霞;有的整片看来,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。 d.这种苔绿,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,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。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、读中理解、读中想象。 (3)花港 重点句子 a.那是满池的新荷,圆圆的绿叶,或亭亭立于水上,或宛转靠在水面,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,跳跃满池。(板书荷叶,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) b.绿色,本来是生命的颜色。 c.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,那样鲜,那样亮,柳枝儿一摆,似乎蹬着脚告诉你,春天来了。(引导:作者写花港的绿,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?------对比,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,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) d.荷叶则要持重一些,初夏,则更成熟一些,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,是一样的。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?(板书,荷叶)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“绿”的感受中,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“绿”,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,生机勃勃。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。 西湖之绿,深沉逼人;西湖之绿,意趣盎然;西湖之绿,充满生命的激情!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? (生总结写法:细心观察,用心体会)师补充:更重要的,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。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,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。可以说,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,用墨不多,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。这,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! 4、总结 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”,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,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,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!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。(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) 拓展阅读: 《半篇西湖游记》(近代丰子恺) 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》(近代俞平伯) 《西湖萍踪》(现代许敏) 《西湖梦》(现代余秋雨)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6设计理念: 读赏结合,引导学生品味西湖“绿”的丰富多彩,通过读读、划划、想想、画画、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,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、合作交流,学会写法,领略西湖的美丽。 设计特色: 以“导游写解说词”为手段,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,了解西湖“绿”的特点,感受西湖的魅力。 教学目标: 1.认识14个生字,会写10个生字。 2.研读全文,了解课文顺序,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。 3.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,了解西湖“绿”的特点,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。 4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感悟西湖的美丽。 教学重点: 第一课时:学字词,理层次,读通课文。 第二课时: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“绿”,体会作者怎样抓,学以致用。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: 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,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,学习部分词语,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,了解大意,理清层次。 教学过程: 一、创设情境,激趣导入。 1.同学们,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?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?(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) 2.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?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,让我们去看看这人间天堂——美丽的西湖吧!(板书课题,学生齐读) 二、课件展示,整体感知。 过渡: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,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,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,多少人说过写过,你愿意更胜一筹吗? 1.师生共赏西湖美景。(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) 2.交流感受,初步感知西湖的“绿”。(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,同时在课题中“绿”的下面板书▲) 三、初读课文,检查预习情况。 过渡: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,只凭感觉不行,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。 1.教师范读,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?(西湖的“绿”) 2.明确学习任务:自由大声地读课文,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 3.学生按自然段读文,检查预习情况。 4.交流字词学习情况。 (1)请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。 (课件出示生字新词) (2)强调形声字的识记方法。 (重点教学“隐”“径”“缝”“旷”“职”“港”等字) (3)强调“幽”字的笔顺。 幽:竖/撇折/撇折/点/撇折/撇折/点/竖折/竖 (4)“参”是多音字。 参cān(参加)shēn(人参)cēn参差{ci}不齐) (5)重点词解析 蜿(wān)蜒(yán):蛇爬行的样子,弯弯曲曲地延伸。 苍翠:青绿的山色,亦泛指青山。 古怪: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,使人觉得诧异的。 鲜嫩:新鲜,娇嫩。 心旷神怡:旷:空阔,开朗。怡:愉快。心境开阔,精神愉快。 亭亭玉立:形容女子身材细长。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。 幽静:沉静而安闲。 布局:做出安排。 蓬勃:茂盛,旺盛。 漫步:随意的,漫不经心的'散步。很悠闲。 四、再读课文,理清层次。 1.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。 (课件出示要求:读通全文,做到读准字音,不漏不添字,不断不破句) 2.交流检查通读情况。 (指名读喜欢的段落,师生穿插评议) 3.快速读文,理清层次。 (1)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西湖的“绿”? (观景顺序) (2)每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? 第一自然段:雨中灵隐的“绿” 第二自然段:苏堤的“绿” 第三自然段:花港观鱼的“绿” 第四自然段:整体印象 五、抓重点,延伸下文。 过渡:几遍读文,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“绿意扑眼而来”,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?(“绿”) 令人叫绝的是,作者用了近20个“绿”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,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、准备,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: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,深入研读探究课文,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,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。 教学过程: 一、复习检查,回顾全文。 1.齐读课题 2.学生回忆: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?按什么顺序描写的?(在课题“绿”字下面板书“▲”,同时板书“观景顺序”) 二、抓住“绿”,整体感知。 过渡: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“绿”为突破口,先走进“绿”的世界吧! 1.课件呈现一片“绿”的广阔天地。 (1)老舍《草原》 (2)刘国林《可爱的草塘》 2.但西湖即便一个“绿”色,也各有不同,丰富多彩,柔情万分,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。(充分朗读,尽情想象,感受“绿”意) 三、突破“绿”,研读全文。 过渡:那么“绿”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,作者怎样抓“绿”的?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! 1.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“绿”?(灵隐——苏堤——花港观鱼) 2.移情入文,激趣质疑。 (1)仔细读文,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“绿”或表示“绿”的词语。 (2)小组交流,然后汇报,谈感受。(点拨:“心旷神怡”、“莽莽苍苍”等词语的意思) 3.充分朗读,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。 (1)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,想想那里的“绿”有什么特点? (2)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,教师巡视指导,相机点拨。 4.集体研读,交流成果。 (1)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,想一想。 (认为最能体现“绿”的部分) ②圈一圈,划一划。 (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) ③画一画,说一说。 (想象画面,大胆表述)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,教师相机调控策略。 (2)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雨中灵隐的“绿” 多彩{ 有的绿得发黑,深极了,浓极了。 有的绿得发蓝,浅极了,亮极了。 ②苏堤的“绿” 多姿{ 古怪,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,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花港观鱼的“绿” (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,但不管说什么,只要是读中所悟,都应积极鼓励。引导学生读中感悟,读中想象,在读中培养语感,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。)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,强调语速宜缓,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。 四、品味“绿”,积累运用。 过渡:作为一名导游,请选一处景点,根据课文的描述,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“绿”,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。 1﹒学生准备解说词。(可以配动作,加表情) 2﹒解说时,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,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“绿”的与众不同,感悟“绿”的美丽。 五、创造“绿”,升华延伸。 1﹒想想作者是怎样抓“绿”的,学习写法。 2﹒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“绿”,模仿《西湖的绿》写一篇《××的绿》。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,那只能用“陶醉”这个词了。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,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。读着读着,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,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,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。 在这节课当中,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。让学生美美地读,读出自已的感受,读出自已的韵味,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,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,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,绿得发亮,真是一种沉醉,一种迷恋。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,去交流。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。 上完这节课,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,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,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,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,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! 其实,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,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!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7教学目标: 1.理解课文内容,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。 2.引导学生读文章,想画面,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。 3.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,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。 教学步骤: (一)(出示课文插图)导入新课 俗语说: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”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。这(指图)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。有谁到过那个地方?能谈谈感受吗? (二)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。 (三)自学课文(出示阅读提示) 1.认真读课文,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。 2.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,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。 (四)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。作者抓住了西湖“绿”的特点,作了具体的描绘:一是雨中去访灵隐,看到的西湖的“绿”;二是漫步苏堤,看到的西湖的“绿”;三是在花港观鱼,看到的西湖的“绿”。每一次看到“绿”,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。雨中去访灵隐,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:“有的绿得发黑,深极了,浓极了;有的'绿得发蓝,浅极了,亮极了。”峰下蜿蜒的小径:“布满青苔,直绿到了石头缝里。”此外还有溪水:“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。”漫步苏堤,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:“那样鲜嫩,那样可爱,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,更加绿了几分。”这种苔绿,给“我”的印象是坚忍不拔。在花港观鱼,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。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,“荷叶,则要持重一些,初夏,则更成熟一些,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,是一样的。” (五)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.指名读,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。 2.自由感情朗读课文,感受西湖“绿”的美。 (六)感受语言文字美 1.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,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、句。 2.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。 (七)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,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。 (八)布置作业 1.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。 2.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,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,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。 (九)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: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,该教学设计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,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,这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很有帮助。 探究活动 “北京的绿” 探究目的: 学习《西湖的“绿”》你来想一想、说一说地处北方的北京,怎样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让人看到满眼的绿。 探究方法: 1.学生设计方案。小组讨论,互相补充。 2.以小组为单位,写出设计方案及理由。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8第二课时 一、复习导入。 1.教师出示词语卡片,学生认读。 2.诗歌朗诵。 二、学习诗歌,读中悟绿。 自由朗读每小节诗歌,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朗读、感悟。 (一)学习第三节。 出示句子: 刮的风是绿的, 下的雨是绿的, 流的水是绿的, 阳光也是绿的; 1.带着想象的翅膀朗读这一节诗歌。 2.思考:这一节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(排比)这一小节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?(绿的所在: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。) 3.为什么整个空间都是绿色?(春天来了,万物复苏,所以充满了绿色) 4.这么多、这么广的绿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?(绿色是希望,是生命的颜色,整个大自然一片春意盎然。) (二)学习第四节。 出示诗歌: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, 挤在一起, 重叠在一起,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。 1.集体朗读诗歌。思考:这一小节讲了什么?(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) 2.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绿的形态?(拟人) (三)学习第五节。 出示诗歌: 突然一阵风,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,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…… 1.指名读,小组读。 2.这一节写了什么?(绿在风中飘动) 3.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绿飘动的样子?(这样形象、生动的'样子,给读者带来了对绿飘动样子更大的想象空间) 三、情感升华。 艾青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,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,风是绿的,水是绿的,世界充满了绿。 那么绿到底是什么呢? 绿是生命的颜色,是生命的象征。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? 表达了作者对“绿”色的赞美,对春天的讴歌。 四、拓展延伸。 关于绿的诗句 1.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(唐贺知章《咏柳》) 2.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--(唐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) 3.应是绿肥红瘦。--(宋李清照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) 板书设计 绿 绿的颜色 绿的所在绿是生命 绿的形态赞美春天 绿的飘动 教后反思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要求:“能推敲、把握重要词语、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。”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、平实,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。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,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。这样的设计,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,去探究,激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及向往,组内合作、分工,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,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或心安或兴奋或自信或胜任的愉悦,每个人的情感都可以自由流淌。 但是这节课,在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上安排不够充分,对于现代诗歌的体会上还需再下功夫。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《绿》优秀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.认识本课“挤、叉”2个生字,会写“瓶、挤、叉、挥”4个生字,正确书写“墨水瓶、墨绿、教练、指挥”等11个词语。 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“绿”。 3.感受作者对“绿”色的赞美,对春天的讴歌。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,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“绿”。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“绿”色的赞美,对春天的讴歌。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、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、激情导入。 1.课件出示诗歌《我爱这土地》: 同学们,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。 2.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?(艾青)(齐读课题) 作者简介:艾青(1910-1996),现、当代诗人。原名蒋海澄,笔名莪加、克阿、林壁等。浙江金华人。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。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。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。1932年初回国,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,从事革命文艺活动,不久被捕,在狱中写了不少诗,其中的《大堰河--我的.保姆》发表后引起轰动,一举成名。1935年出狱,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《大堰河》,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,泥土气息浓郁,诗风沉雄,情调忧郁而感伤。 3.同学们,绿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,历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,这节课,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“绿意盎然”的画卷中!(板书课题) 二、自读课文,整体感知。 1.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,注意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读出节奏,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。 2.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。 墨水瓶墨绿嫩绿淡绿粉绿集中交叉 教练指挥整齐节拍 3.指名再读生字词,教师正音。 4.生字书写指导。 5.学生朗读诗歌,边读边感受诗歌的节奏。 三、学习第一、二节。 出示句子: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, 到处是绿的……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: 墨绿、浅绿、嫩绿、 翠绿、淡绿、粉绿…… 绿得发黑、绿得出奇; 1.指名读,“到处是绿的……”说明了什么?(这句话写了绿的颜色很多) 2.这么多的绿,有深有浅,文中省略号说明什么?(表示列举的颜色还有很多,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。) 3.这么多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?(发黑、出奇)如何理解这一特点?(“发黑”指颜色深。“出奇”写颜色绿得让人无法想象。) 4.有节奏朗读,想象绿的不同颜色。 |